我市深化创新驱动 构建科产融合新生态
多级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高端攀升态势明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锻造技术创新“新引擎”,围绕先进结构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滚动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6项,指导铜陵有色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1970万元(“十四五”以来单个项目最大金额),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铜顺利召开。聚力人工智能招引,培育转型升级“新支撑”,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部署要求,梳理形成我市推进人工智能“双招双引”年度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在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录入人工智能项目29个,总投资46.7亿元。
聚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创新企业梯队逐渐形成。全力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创新龙头骨干企业”梯队培育机制,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6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与规上工业企业之比72.3%,居全省第6位。扎实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计划,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已清零企业8家,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已清零企业15家,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以“科产融合向新图强•以质取胜铜创未来”为主题参加第三届科交会,21项“硬核”成果集中参展,36项技术需求集中发布,10余项战略合作意向初步形成。
精准聚焦载体功能布局,平台建设体系渐趋完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平台建设“快进”推动科技创新“加速”,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共200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共8个,其中国家级3个(居全省第四位),实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区全覆盖。成功推动吉林大学、矿冶科技集团等5家高校院所在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实现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县区全覆盖。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依托我市新能源高性能薄膜电容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安徽赛福电子有限公司签署我市首个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协议。
办公室供稿